第一书记工作简报
省开大驻沂水县杨庄镇第一书记工作队 2025年9月15日
本期要目
● 九阳公益基金会为沂水捐赠9所九阳公益厨房
● 沂水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党委)召开半年工作例会
● 抗旱疏渠解民忧 蓄水增颜惠民生
● 我校派驻第一书记参加孔子学堂高质量发展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培训班
● 互观互学拓思路 比学赶超促提升
九阳公益基金会为沂水捐赠9所九阳公益厨房
在《山东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条例》正式实施之际,在我校派驻第一书记的积极协调联动下,九阳公益基金会持续为革命老区捐献爱心,继2024年捐赠5所“九阳公益厨房”后,2025年再次向沂水县捐赠9所“九阳公益厨房”,惠及当地数万名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沂蒙精神,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深入调研,精准选点。项目启动前,九阳公益基金会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对沂水县目标学校展开细致考察,深入了解各校餐饮环境、学生规模及实际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油改电”“气改电”为本次主要目标学校,在提高厨房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成本。
定制方案,优化设计。根据各校实际情况,九阳公益基金会专业团队为学校量身设计厨房方案,优化空间布局,规范设备配置,确保安全、高效与实用性并重。基金会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不仅要捐赠设备,更要确保每一间厨房都能真正解决学校的痛点。”
专业安装,保障质量。随着定制化方案敲定,九阳公益基金会迅速将全套厨房设备送达各校,并派遣技术团队现场安装调试。从电磁灶、蒸饭柜到消毒设备,每一件器材均严格按标准安装,工作人员还针对学校后勤人员开展基础操作培训,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实地验收,长效赋能。设备安装完毕后,基金会组织人员回访考察,实地验收厨房安装及试运行效果,并针对电器使用、维护保养等环节进行“手把手”指导。沂水县某受捐学校负责人感慨:“新厨房新设备不仅能提升供餐效率,更能让孩子们吃上热乎、健康的饭菜,这份关怀让我们倍感温暖。”
下一步,各相关学校将管理好、维护好、使用好公益厨房,服务师生,让更多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让九阳公益基金会的爱心在沂蒙大地生根发芽,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
沂水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联合党委)召开半年工作例会
8月11日,沂水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党委)召开半年工作例会,盘点总结评议半年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下步重点任务,明确工作要求,推动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持续强化系统、精深、专业、实干理念,勇担当、善作为、明规矩、作示范,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大组团”品牌影响力,全力助力推动沂水县乡村全面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县委副书记(挂职)王子强,省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党支部书记(领队),省派工作队员、第一书记代表,山东广播电视台农科频道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省委组织部领导在全省烟草系统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了沂水县半年工作总结会议精神,我校派驻第一书记汇报交流了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联合打造覆盖沂水县城乡的“孔子学堂+”县域体系建设方案,就如何推动儒家文化、红色基因、非遗传承等深度融合,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进行阐述。各省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党支部书记(领队)、省派工作队队员重点对照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党委)2025年工作要点和重点工作清单,汇报交流了工作完成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
会议指出,上半年,党建引领进一步强化,“大组团”成效进一步巩固提升。特别是先后到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电山东网络有限公司、山东省广播电视台、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部门和单位对接汇报工作,争取更多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沂水,有力有效推动立体组团“动”起来。系统观念进一步强化,“组团帮片区、示范带全域”成效进一步巩固提升。
会议要求,要深入贯彻省委组织部工作要求,在建强村级党组织上进一步下功夫,带强党支部书记这个“火车头”,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注重发现培养优秀后备力量。在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上进一步下功夫,推动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将产业振兴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坚持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不断放大帮扶效应。
会议强调,要持续强化样板意识、标杆意识,勇担当、善作为,压实责任、拧紧链条,确保党建引领“大组团”工作品牌靓丽出彩。要持续强化实战意识、实干意识,不转圈子、不绕弯子、不设想困难、不做表面文章,紧紧抓住项目这个“牛鼻子”,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靠在一线、盯在一线,抓紧、抓细、抓实、抓落地,推动帮扶项目提质增效可持续,带动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帮扶片区。
抗旱疏渠解民忧 蓄水增颜惠民生
在“小袄大美·桃果山乡”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北躲庄村,一条曾经的“袖珍河”经过疏浚整治焕发出新的生机。此次河道疏浚工作由我校派驻第一书记积极协调推动,不仅显著提升了河道的蓄水抗旱能力,还为村民打造了水清岸绿的宜居环境,赢得了广泛赞誉。
面对持续干旱天气,我校派驻第一书记深入调研,发现村内袖珍河道淤塞严重,杂草丛生,不仅影响村庄环境,更削弱了抗旱能力。第一书记第一时间协调专业队伍,制定疏浚抗旱方案,迅速组织人力、机械开展河道清障、疏浚工作。经过集中整治,河道蓄水容量明显增加,为周边农田灌溉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前河道杂草丛生,淤泥堆积,雨季存不住水,旱季浇不了地。现在清理后,河水通畅了,抗旱更有底气了!”一位村民高兴地说。
除了功能性恢复,第一书记还注重生态景观协同提升。清理完成后,组织村“两委”成员在河道里栽种了荷花、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既净化水质,又美化环境。昔日杂乱的河道变成了微景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作为第一书记,就是要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河道清理既抗旱保民生,又美化家园,这笔钱花得值!”我校派驻第一书记表示,未来还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河道持续发挥效益。
我校派驻第一书记参加孔子学堂高质量发展
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培训班
8月27—29日,孔子学堂高质量发展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培训班在济南商河举办。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承彦,商河县委书记袁长奎出席并致辞,共同为孔子学堂授牌。
国承彦在致辞中表示,孔子学堂是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打造的公益文化品牌项目,自2014年创办以来,已走过11个年头。作为推动基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孔子学堂以其公益性、群众性、自发性的特点,深深扎根基层,广泛服务群众。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孔子学堂让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成为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目前,全国已建立乡村、社区学堂900余家,“推进孔子学堂建设”更被写入《山东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5—2027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商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 “鼓子秧歌之乡”。全县目前已设立孔子学堂126家,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发挥了独特优势,涌现出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培训现场,我校派驻第一书记作了题为《打造“孔子学堂+”沂水体系 培育“儒润沂蒙”品牌 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专题汇报。汇报从项目背景、总体目标、建设内容与实施步骤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孔子学堂+助力沂水乡村振兴的文化创新实践建设思路与方向。发言重点聚焦于全域覆盖的县域体系打造、赋能基层的“孔子学堂+”多元模块融合、产学研一体的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基地建设以及旨在吸引社会资本的孔子基金会专项基金设立四大核心举措,全面展现了一条以文化人、以文兴业,深挖儒家文化时代价值,助推沂蒙革命老区全面振兴的创新路径。
交流会上,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主任周静表示,沂水作为沂蒙精神的发祥地之一,推动“孔子学堂+”建设、培育“儒润沂蒙”品牌,实现红色文化与儒家文化跨越时空的深度融合,既是推动文化“两创”的重要实践,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周静同志提出,沂水第一书记以党建引领构建大组团工作格局,一统五联,集聚放大了帮扶工作乘数效应,这一机制为后续整合优质资源、推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构建县域“孔子学堂+”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宝贵经验;周静同志指出,沂水县是中国孔子基金会首任名誉会长古牧、首任会长匡亚明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基金会及儒学中心与沂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愿与沂水携手推进县域体系建设,共同建设“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基地”和“孔子基金会乡村文化振兴基金”,在多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周静同志号召,全省乃至全国孔子学堂加强学堂共建协作,共同努力打造50个乡村社区孔子学堂样板,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赵梅玲表示,沂水探索的“孔子学堂+”体系与模式,实现了红色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有机融合,既推动了文化“两创”在基层落地生根,也促进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百姓身边,该模式还充分考虑了学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探索“以堂养堂”路径提供了宝贵思路和可借鉴的经验。部分其他地市的孔子学堂负责同志表示,后期将加强与沂水的交流,开展学堂共建活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学堂力量。
北京市、山东省、河北省、重庆市的孔子学堂负责人、志愿者代表及共建支持单位负责人,儒学中心(基金会秘书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商河县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100余人参加活动。
互观互学拓思路 比学赶超促提升
近日,沂水县马站镇党委、政府、圈里乡党委、政府观摩团先后莅临杨庄镇“小袄大美·桃果山乡”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开展观摩学习活动。
观摩团首站抵达片区内的秦家庄村。在村文体广场,我校派驻第一书记首先向观摩团简要介绍了所在村庄的基本情况、资源禀赋及发展现状。随后,我校第一书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振兴”总要求,就驻村以来开展的各项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效,向观摩团作了系统性的汇报。
随后,观摩团一行深入片区,先后前往北躲庄村和吴家楼子村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这一直观领域切入,我校第一书记沿途详细介绍了自驻村以来,在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基础设施、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等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重点阐述了整个片区的规划打造理念,并引导观摩团参观了利用村庄闲置空间、边角地块精心建设的口袋公园、微景观等特色节点,这些“小而美”的改造既保留了乡村风貌,又极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获得了观摩团的一致赞赏。
在沂蒙小棉袄产业园,我校第一书记向观摩团重点介绍了该特色产业项目的建设背景、发展模式、当前进度及未来规划。产业园作为推动“产业振兴”与“文化振兴”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致力于挖掘和发扬当地传统小棉袄手工艺,打造区域品牌,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为片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此次观摩活动,为兄弟乡镇之间提供了宝贵的交流互鉴机会,各方均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开拓思路,取长补短,共同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